微信掃一掃
【南美僑報網編譯張康報道】巴西科學家近日的一項研究數據表明,在過去500年中,最初居住在拉丁美洲地區(qū)的哺乳動物約有60%消失了蹤影。這些動物的消亡還伴隨著令人擔憂的“微型化”改變,即當地剩余物種均體型較小。
巴西“meon”網站報道,這一過程被稱為“動物區(qū)系消亡”(desfauna??o),不僅發(fā)生在森林濫伐或燒毀地區(qū),還可能發(fā)生在森林保留完好但偷獵者頻繁活動的地區(qū)。這兩種威脅使得巴西兩大生物群落卡廷加(caatinga)和大西洋森林(mata atlantica)的原住民哺乳動物分別消亡了75%和62%。在拉丁美洲地區(qū)排名中,巴西是動物區(qū)系消亡程度第三嚴重的國家,僅次于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。
該項調查結果已發(fā)表在英國自然科學雜志《科學報告》(Scientific Reports)中,由東安格利亞大學(Universidade de East Anglia)的朱利安諾·安德烈·波戈尼(Juliano André Bogoni)、卡洛斯·佩雷斯(Carlos Peres)和圣保羅大學(USP)的卡蒂亞·費拉茲(Katia Ferraz)進行署名。
研究團隊分析了2015至2020年的相關文獻,并考慮了很多有關每個區(qū)域動物所承受狩獵壓力的因素(例如棲息地保留數量和法律保護等)。本次調查對象僅包括受消亡影響最為嚴重的大中型哺乳動物(體重在1公斤以上的動物)。
此外,還有必要考慮到某些動物的種群密度本來就處于較低水平,所以無論人類活動帶來多大威脅,這些物種的數量都會變得更加稀少。
如預期情況一致,拉丁美洲地區(qū)的動物區(qū)系消亡有選擇地減少了哺乳動物的多樣性,主要對大型動物產生了影響,例如有蹄類動物(鹿、貘等)、大型食肉動物(美洲豹、巨獺等)和大型靈長類動物。這幾類動物也是偷獵者的首選目標。
據科學家們計算,這些動物的消亡導致拉丁美洲棲息地中哺乳動物的平均體重由15公斤下降到了4公斤。
上述情況不僅對正在消亡物種本身的生存能力造成了影響,還會破壞整個大環(huán)境。大型哺乳動物通常是所在生態(tài)系統的基礎組成部分。例如,大型哺乳動物在食用水果后將種子排泄出去,可“播種”新的植物;食肉動物有助于控制較小物種的種群數量;大型動物還能夠在森林中開辟出空地。
Copyright @ 2009-2025 巴西華人網 紹興美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@巴西華人網;浙公網安備 33069802000078 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