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掃一掃
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長大的喬納森·科特,已經在四川成都生活了26年。在這里,金發(fā)碧眼的他說著一口地道的四川話、品嘗過許多川味美食、閑暇時喜歡“泡”在老茶館里,還有一個更為大家所熟知的中文名字“江喃”。
記者對江喃的采訪,就約在了他喜歡的成都老茶館——大慈寺茶社里。這座坐落于成都繁華商圈的古老寺廟,在偏殿里設有茶社,數百把竹制桌椅依次排開在開闊的露天庭院里,手捧一碗蓋碗茶在這里閑聊,時間彷彿都停止在了過去和現在之間。
26年“老成都人”江喃。(點新聞記者攝)
江喃與成都的結緣,要追溯到1998年的那次出國交流經歷。在西雅圖的大學專修中國文化、人類學、宗教三門學科的他,得到了前往中國繼續(xù)深造的機會。因為愛吃辣椒,他在四川大學和中山大學之間,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四川大學,“吃辣真的是影響了我這一輩子。”
6個月的交換生生活結束后,江喃回到美國完成畢業(yè)的各項事宜,并在1999年又來到了成都,希望拍攝更多照片、繼續(xù)學習中國文化和四川方言,沒想到就在此扎根、生長,并逐漸讓自己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一部分。
為了學習四川話,江喃常跑到茶館和大爺大媽一起喝茶、“擺龍門陣”(四川話,意為“聊天”)。一開始也聽不懂,他就像小孩子學說話那樣跟著默默地念,半年多后就能聽懂大家在說什么了。“我學會的第一句成都話是『老板,多放點海椒』。整整一年我不說英語、只說中文,所以我的中文進步得非???,學到了很多語言和其他東西。”
江喃說著一口流利的成都話點餐。(點新聞記者攝)
“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時,正在學習道教和中國哲學,里面有很多『水』的元素,所以我想要一個與水有關的名字。”江喃說。于是他根據本名喬納森(Jonathan)的音譯,按照中國人的傳統(tǒng)為自己取姓為“江”,也意味著河流;而“喃”意味著喃喃自語、輕聲細語,也可能是吃東西,“『口』可以代表吃東西或說話等”。
2005年,作為食辣愛好者的江喃報名參加成都國際美食節(jié)的“辣王爭霸賽”,一路過關斬將,從2000多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,并在決賽中吃了50個朝天椒。這位能吃辣的外國友人吸引了很多媒體前來采訪報道,并邀請他去電視臺做節(jié)目,于是自稱有點“內向”的江喃成為了一名美食脫口秀的節(jié)目主持人,對美食和美食文化的理解越來越深。
江喃曾經是成都當地電視臺的節(jié)目主持人。(受訪者供圖)
隨著在成都待的時間越長,江喃對這里的喜愛也與日俱增。他在成都開火鍋店、推廣美食文化、參加馬拉松、身體力行做公益,像當地人一樣在茶館里喝茶、休閑、談事情、完成工作。
工作之余,江喃喜歡騎著單車穿行在成都的大街小巷,親歷、感受著這座城市的發(fā)展和變化。“我還記得第一次來成都,轉了兩次飛機,折騰了20幾個小時才到,現在成都直航城市越來越多了。剛來成都時二環(huán)路剛修好,二環(huán)路外還是油菜花,現在修了那么多地鐵,還有第二個機場。以前來成都的外國人很少,現在成都越來越國際化。”
江喃喜歡騎共享單車出行。(點新聞記者攝)
如今,作為網紅博主的江喃喜歡帶著相機,從“第二故鄉(xiāng)”成都出發(fā),走向更廣闊的中國以及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(qū),用相機記錄美好,并把他在各地游歷、拍攝、記錄的故事發(fā)布到社交平臺上。對于未來的生活,江喃顯得很“隨性”,“你知道的,我從來沒做過計劃。第一次來成都,我打算待6個月;第二次來成都,我打算待大概3年,但現在已經待了26年了。”
江喃會隨時記錄自己的生活,將自己的故事分享在社交平臺上。(點新聞記者攝)
江喃告訴記者,未來希望能以一個正在打造的藝術文化交流空間作為切入點,繼續(xù)推廣成都文化、中國文化,搭建各個國家和地區(qū)文化交流互融的橋梁。
(記者:向蕓、渠艾拉/拍攝:思明、星鳴、Judith/剪輯:渠艾拉/監(jiān)制:梁濤)
Copyright @ 2009-2025 巴西華人網 紹興美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@巴西華人網;浙公網安備 33069802000078 號